風險因素分析法的關鍵在哪里?
風險因素分析法的關鍵之一,在于對各個因素風險程度的估計。各個因素風險程度通常可以采用描述法,即以“高、中、低”或“好、較好、中等、較差、差” 等標準來描述。但由于所分級別一般都比較有限,這種描述估計結果的方法往往過于粗略,只能大體反映各因素的風險程度,也不便于審計人員考察其對最終固有風險的影響。另外一種常用方法就是打分法,即將各因素的具體情況與標準做一比較,然后根據其差異情況用絕對分值來表述要素的風險程度。與描述法相比,打分法能夠比較詳細地反映各要素的風險程度,也有利于審計人員考察其對最終固有風險的影響。
風險因素分析法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估計各個因素風險程度對最終固有風險的影響程度。由于與固有風險的敏感關系不同,不同的因素對最終固有風險的影響是不同的,在評價固有風險時,這種影響差別是通過給不同的因素設置不同的權數來區分的。而這些權數一般采用經驗值設置或根據專家意見確定。
風險因素分析法的運用在什么地方?
事實上,審計人員想對固有風險各因素進行準確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難,即使是定量分析也存在很大的主觀。這是因為,固有風險因素的風險概率的確定完全是主觀的,是憑據審計人員的主觀經驗予以確定的。也就是說,是在對影響固有風險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一個非常主觀的概率。用這個主觀的概率表述固有風險因素的客觀狀況及趨勢,并使之成為固有風險評估系統的信息接入口,必然使固有風險的評估帶有很大的主觀。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對審計風險要素的分析計量就是對審計判斷的定量化,這是一種主觀的行為。
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通過局部改進該評估系統來減少其中的人為因素,增強其客觀。比如說打分法就比普通的分等級評價更能切地反映各固有風險影響要素的風險程度。在確定各個因素風險程度對最終固有風險的影響程度的權重數時,也可以采用數學上的判斷矩陣來計算,以增加其準確。
對評估系統進行改進的思想前提是這樣的:由于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情況下,對于簡單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的準確要比對復雜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的準確更高,所以對評估系統的判斷事項的劃分越細越有利于人們對該判斷的準確計量。判斷矩陣將各個風險因素對最終固有風險影響程度的判斷,變換為各因素間的兩兩比較,然后通過數學計算對各因素進行排序,從而確定各個風險因素對最終固有風險影響程度的不同。這樣,可使多因素的比較變成了兩個因素的比較,更便于操作,判斷結果也能更加準確。
關鍵詞: 風險因素分析法分析法的關鍵風險程度的